世代传说中的历史人物,哪些具有竹的气节
郑板桥画竹神似坡公,多不乱,少不疏,脱尽时习,秀劲绝伦。但我们看到郑板桥 画的竹子之时,总能体会到那种不卑不亢的平淡但不平凡。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 狗。竹子于天地是多么的渺小,但是郑板桥的笔下的竹并没有一丝自卑,傲然挺 立,给人一种顽强的感觉。
苏武在汉朝京城受到热烈欢迎,从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,都向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敬意。两千多年过去了,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,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。
《临江仙·忽忆裴公台上去》 年代: 宋 作者: 吕胜己 忽忆裴公台上去,远空秋气棱棱。万山一水秀还明。此时三楚客,何意续骚经。爱竹子猷参杖履,能诗侯喜同登。赓酬不尽古今情。清风生白尘,侧月照疏星。似闻方士穷真色,归笑长红越女腮。
郑板桥画竹的三个阶段
1、胸中之竹:这是艺术构思的阶段。在这一阶段,郑板桥会在心中酝酿和构思竹子的形象,这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。手中之竹:这是艺术表现的阶段。
2、郑板桥把做人比作画竹,郑板桥把画竹过程分为“眼中之竹”、“胸中之竹”、“手中之竹”三个阶段。第一阶段是视觉中竹子外在形态;“胸中之竹’,是竹子外形在画家头脑中的反映,溶入了画家的审美意识和分析判断;“手中之竹”是“胸中之竹”物化结果。
3、艺术创作过程可分为艺术体验、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重要阶段。即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所精辟论述过的画竹过程的三个阶段:从“眼中之竹”———艺术体验;到“胸中之竹”———艺术构思;再到“手中之竹”———艺术表现。
4、郑板桥在谈画竹的体验时形象地提出了“三竹说”。即“眼中之竹、胸中之竹、手中之竹。”而“眼”“手”之间的胸中之竹,就是“言”“意”之间的“象”。
5、就是酝酿和构思,这是形象思维阶段,郑板桥对酝酿在创作中的作用是有充分认识的。构思时屏气凝神,殚思竭虑、反复酝酿,直到人、物、事、理烂熟于胸,层次,脉络辅排就绪,表现形式考虑成熟,然后再开始创作.展开想象,是根据间接材料再现曾经存在过的真实形象,而不是虚构和胡思乱想。
转载请注明:云顶国际·(中国)唯一官方网站 » 感悟评价 » 郑板桥画竹的体会,郑板桥画竹的体会和感受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B5编程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